最近母亲总是在我耳边唠叨,中秋将近,今年的月饼又贵了,谁谁谁中秋回家啦……等等一些关于中秋节无关痛痒的一些家常话题。夜晚,身旁的女儿和先生都已熟睡,我却有点无缘无故的失眠。想起了儿时的中秋和一些过往的岁月。
童年的中秋是简单的快乐的。中秋节前能收到长辈的月饼,不管爱不爱吃的,都是甜味的。或许长辈在这月饼里暗暗寄托了他们的期望。中秋节当天,还能收到一种大大的圆圆的白色米粉做的我们当地叫“月光饼”食物。上面贴着各种图案,当然这个图案和中秋有一定的关联,记忆中最多的是贴着“嫦娥奔月”。一群孩子都会拿着自己的“月光饼”相互比较谁饼上的图画更好看,在孩子的眼中,好看的图案和饼的味道一定是成正比的。或许是那个年代物质相对匮乏,老人还会告诉孩子,这个饼不能马上吃掉,要等晚上了,对着月亮吃,这样月亮里面的玉兔嘴馋了说不定就跑家里来陪我们玩了。正是因为这个善意的谎言,孩子们可以快乐一整天,直到晚上睡前吃了“月光饼”,梦里都是甜甜的。
等稍大些后却不爱吃月饼了,也不屑收到“月光饼”了,那个年纪用一句古人的诗词来形容最贴切不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懂。知道月亮里没有嫦娥更没有可爱的小玉兔。一群同学,找个屋顶,看着月亮,发发呆,借着月光放孔明灯。各自许下切实际或不切实际的愿望。记得自己最切实际的愿望是明天早上教导主任骑车摔了,再也没有人天天在校门口查校徽和指甲了。最不切实际的愿望是,模拟考的答案在考试前大咧咧的出现在我的书桌上。多年后得知,教导处主任真的摔了,可惜那时我已经毕业了,模拟题的答案也出现在我的书桌上过,可惜每次都是考试之后。
16岁后离开家求学,然后在外工作,在家过的中秋节屈指可数,参加工作之初曾经有位年长的同事跟我说过一句:不管在外面多忙,多累,我都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准时的赶回家过节。因为这是我常年在外对家人唯一能做到的事情。当时年少轻狂的我觉得,自由就是没有父母的唠叨,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的狂奔,自由就是一个人的狂想曲。多年后,自己成家了,先生每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或在出差的路上,我才明白,我是多么渴望逢年过节一家人能快快乐乐的在一起,才明白那些年爱我的父母也曾经是多么渴望我能够暂停一下我那所谓追寻自由的脚步,拐个弯,回家陪他们过个节。哪怕是一个晚上,哪怕就说上一两句话,那些年他们明知道我给的答案,但是他们还是不厌其烦的打电话问着相同的问题:过节了,回家吗?
中秋是我们平凡人的一个牵挂,一个解不开的结,因为这个牵挂的另一端都是我们爱的人,这个结绑着的都是相互爱着的人。
(五分公司 徐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