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351线(原四川省道210线)乐英至夹金山垭口段是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起于天全县多功乡接国道318线,同时与雅康高速多功互通连接线止点形成十字交叉,止于夹金山山顶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交界位置。其中,由正方交建施工的LJ6标段起点位于宝兴县城(海拔990米)止于夹金山山顶(海拔4114米),全长102公里。
作为通往阿坝州小金(达维乡),进而进入卧龙、汶川、茂县的唯一救灾通道和生命通道,在2008年“5.12”强烈地震的救灾物资运输通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本条线路也是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的重灾区。线路的LJ1-5标为新建线,而由我公司承建的LJ6标段为老路拓宽和局部地质灾害段改线设计,并进一步提高该路段的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
2014年8月13日,我到项目赴任途中,经芦山与宝兴交界处的时候就遇上了山体滚石,也就是在前面10米不到的地方,碗口大小的石头滚了二三分钟,滚石量不下三四十颗。待观察安全后,迅速通过,我想,第一天来就给我了一个下马威啊!8月份,这个时间在浙江正是骄阳似火的时节,但我到工地的第一个晚上就铺上床单,盖上了5斤重的棉被!
LJ6标段有30多公里是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路段,沿途植被从低海拔的灌木到3000米左右的针叶林,到3500以上就变成矮小的植被了,4000米以上基本看不到树木,只有高原草甸或者石头。
施工过程中最艰苦的莫过于标尾的一个中桥,桩基开工的时候刚好12月份,第一批进去七八个工人一边冲击桩基,一边焊接钢筋笼,不到一周时间,全部工人因病无法工作,太冷了!12月份晚上零下5度左右,白天10°以下,施工队驻地刚好又位于一个山谷垭口,刺骨的寒风在裤管里面穿来穿去,没几天,工人全部重感冒!项目不得不延迟施工,待第2年三四月份才抢出该座桥梁的桩基。
在我们项目,海拔3500以上路段的混凝土路面挖出、清运、混凝土重新浇筑,虽然只有10多公里,却整整干了三个月,罐车从山脚要爬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施工现场,高原气候反复无常。因为气象突变,有回罐车驾驶员判断错误,现在还有一个空的混凝土罐车的罐子因为车辆偏移,幸好只是罐子掉落进山谷里!现在经过该路段还能看见罐子,万幸的是驾驶员无恙。
新华村隧道是我合同段仅有的一座隧道,全长760米,隧道进出洞口均位于地震塌方体掩埋段且严重偏压。按照正常的施工进度,760米隧道也就一年工期,我们则整整干了三年。2014年12月下旬就开始准备进洞口的偏压墙和管棚施工,时间拉回到2017年8月,该隧道依旧在施工中。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2015年底,项目部满怀信心准备春节前把隧道贯通!当年年底,隧道也确实贯通了,准备出洞口进行管棚和明洞施工时,春节前的一场大雪把施工计划全部打乱,项目部只能提前放假,仅留下看场地的工人在项目部及隧道口值班。
年后,高原山里天寒地冻,我2月底赶回工地。没过几天,天气回暖,雪水融化,然而一个电话却传来了坏消息:隧道口山体塌方,出洞口被掩埋,铲车,挖机受损!幸运的是现场工人发现落石后赶紧通知操作手弃车撤离,并及时封闭了隧道两头的临时改路,并第一时间通知了项目部,项目部然后按程序通知县里主管的交通局、公路局、业主和监理。一切都太突然,对于山体落石、塌方我们已经习惯。谢天谢地,没有人员及群众受伤。
2016年年底,整个工程除了新华村隧道,我标段其他工程均已完成,全都顺利交工验收、通车。2017年年初,山体终于稳定,设计方案也通过专家评审通过,赶在6月份雨季前,项目部完成了对山体滑坡面的封闭、加固。在过程中,新华村隧道又分别在今年的4月、6月和8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由于滑坡坡面在雨水的作用下,滑坡中部及以下坡面持续不断的飞石和塌方,又多次造成隧道塌方,为防止雨水对裸露坡面冲刷浸泡,项目部对锚索下方坡面先采取坡面封闭,滑坡中部及以下坡面先进行危岩清理,再进行防护处理。截止目前,新华村隧道依旧处于停工状态,停工的原因是待7-9月份雨季后再做落石清理和原设计明洞的施工,计划2017年年底完成剩余的工程。
灾后重建工程,最大的风险就是工作环境的不可预见性。经大家总结,都摸索出一条经验:暴雨中不能出门,因为肯定会有落石和泥石流;暴雨后,大晴天不能出门,因为山体已经饱和,大晴天加速水分蒸发,极易出现山体滑坡。